漁鼓,是水上人家的常用道具。作為一戶漁民,誰家里能沒有漁鼓呢?漁鼓,現在用網絡查詢,一準是往樂器或樂曲上引導的,殊不知,對于一戶漁民來說,他們的生活就離不開這樣的律動和曲調。
漁鼓,多是用一節竹筒做成,從一頭用篾刀砍開,另一頭保持竹節處不斷不裂,舊時,在演奏這種曲調的時候,兩片竹節相擊打,發出“當當”的聲音,然后就著這種節奏來演唱。也有復雜一些的裝備,竹筒掏空,一頭蒙上蟒皮,另準備一條折完的竹片來敲擊,聲音更悅耳一些,當然,這是漁鼓成熟以后的做法,也幾乎是用作表演興致的。
設想,在舊時的漁家,漁鼓一定不是用來表演的,而是為了生計。清晨,晨曦初上,漁家劃著小船出去,一人撐船,一人“當當”地敲著漁鼓,水下的魚群,聽聞響聲,自然是四下逃竄,慌亂之中,撞在了船下細密的漁網上,被粘住,動彈不得,一圈船劃下來,漁家的網也滿了,收網,借著金光閃閃的朝陽,滿載而歸。
這些場景,很多詩詞中也有記載,只不過,他們稱漁鼓為“鳴榔”,比如,在宋代陳亮的詩詞《一叢花·溪堂玩月作》中,有這樣的句子:“冰輪斜輾鏡天長。江練隱寒光。危闌醉倚人如畫,隔煙村、何處鳴榔。烏鵲倦棲,魚龍驚起,星斗掛垂楊。”鳴榔,原為捕魚人的工具,后來,成了曲調,折射出了先民們的樂觀和浪漫。在遙遠的古代,漁家敲著漁鼓,唱著曲調,沿岸,草木葳蕤,槳聲欸乃,一遭劃下來,收網回家,把打下來的魚,到集市上售賣,換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。
前幾日,在故鄉的渦河岸邊散步,再次聽到漁鼓的聲音,那聲音深沉而悠遠,沿著河筒子悠遠傳來,再看這戶漁家,拿的是一只塑料水瓢,在敲擊船舷,如此簡陋,完全是赤裸裸的捕魚工具了。我問漁家,家中還有竹子做的漁鼓嗎?回答是“有”。言談之間,我得到漁家的信息,其實,漁鼓最早并不是為了捕魚的,而是漁民養魚的時候,在水上勞作,清理一些水草,怕魚群誤入受到傷害。船到之處,又怕船槳傷到魚群,只得“當當”敲擊漁鼓,提醒魚兒趕緊躲避,這多少有一些舊時官員出行舉的“回避”“肅靜”的意思,漁鼓作鳴鑼開道之用,實為提醒魚群躲避,到后來,成了通過驚嚇魚群,達到撞網捕魚的目的,如此功用的云泥之別,頗值得人深思。
敲一聲漁鼓,讓魚是又愛又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