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興村是利辛縣90個重點貧困村之一。2014年,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31戶579人,貧困發生率14.68%。為擺脫貧困的帽子,實現村莊的致富夢,多年來永興村以建設扶貧產業園為依托,積極開展土地流轉,大力發展產業扶貧,帶動貧困戶務工。截至目前,村里已經實現了全部脫貧,貧困發生率下降為0。永興村充分發揮人、地、錢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作用,奏響了振奮人心的永興協奏曲。
李勇在番茄大棚里忙碌著
永興村長勢旺盛的蒲公英
能人回,活力增
寒冷冬季,萬物開始蕭條,然而走進利辛縣永興鎮永興村卻是滿眼的綠色,上千畝的蒲公英、破土而出的蔬菜秧苗,都為寂寥的冬日村莊增添了許多生機。
“看我們的西紅柿秧苗已經長大了,有的秧苗上都開始掛果了。”12月3日,在永興村的蔬菜種植基地里,種植大戶李勇正在西紅柿大棚里忙碌著,占地20多畝的15個西紅柿大棚里種植著不同品種的優質西紅柿,預計春節前能夠上市,趕上銷售市場的好價錢。
李勇20歲時就外出打工,在外漂泊了20年,種得一手好菜,在蘇州承包了一個蔬菜基地。2017年他決定返鄉,為家鄉的脫貧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2018年他被選為村委會委員。懂技術的李勇,負責抓村集體產業的生產管理,通過發展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。
“現在很多農村年輕人都在往外走,可是我們村的能人都在往家回。”李勇表示,雖然回家創業收入不如在外多,可是能夠和老鄉一起靠積累的技術知識改變家鄉的貧困狀況,是大家共同的目標。
近幾年,全村十余名村民返鄉創業,也為昔日的貧困村帶來了新活力。能人返鄉興產業,帶來村民共致富這樣的發展路徑,得益于駐村扶貧干部帶來的發展思路。2014年,馬大虎作為第六批選派干部到永興村駐村扶貧,帶領全村主動探索,采取“村黨總支+農發公司+基地+農戶”模式,努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。
此外,永興村還著力推動村兩委班子年輕化,目前,永興村“兩委”干部6人,平均年齡43歲,最小的31歲。年齡最小的村黨總支書記李富國,就是馬大虎“挖”回來的。李富國之前在昆山經營房產經紀公司,年收入達十幾萬元。“現在錢是掙得少了,但就像馬書記說的,回來平臺更大,更有成就感。”李富國坦誠地說。
村干部實現了“換血”,兩委班子更有活力,凝聚力也更強了,永興村由原來的軟弱渙散的貧困村變成了現在的先進村,先后獲得了亳州市“五星基層黨組織”、“亳州市先進黨組織”、“2018年度全縣綜合考核紅旗支部”等榮譽稱號。
土地活,產業興
在村子蒲公英種植基地里,村民們正忙碌著收割已經成熟的蒲公英,收割打捆后的蒲公英除了作為中藥材銷售外,還會經過深加工制作成蒲公英面條、蒲公英花茶等產品,提高蒲公英的產值。
永興村作為“一村一品”中藥材專業村,主要種植有蒲公英、薄荷、白術、白芷等,其中蒲公英上千畝,堅持不打農藥,并且已經通過“綠色產品”認證。在發展“一村一品”項目的過程中,永興村不斷延伸蒲公英產業鏈,與利辛縣東華面粉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生產出了蒲公英面條,具有綠色天然、味道清香、 勁道爽滑、營養價值和藥用功效相結合的特點,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費者歡迎。
“現在我們花茶生產車間和烘干車間已經建好了,等蒲公英保健花茶生產出來又能給村里增加一筆收入。”馬大虎介紹,他剛來扶貧時,村里只有4間辦公室、3間黨員活動室和1臺電腦,村集體除了黨建經費沒有其他收入,村內道路主要是泥路,全村產業發展幾乎一片空白,他就堅定一個念頭:要把產業發展起來!
2017年永興村采取“村黨總支+農發公司+基地+農戶”模式,流轉村民土地15公頃,發展村集體經濟,到年底就實現進賬19萬元。2018年,永興村又流轉了土地100余公頃,種植了蒲公英、薄荷等經濟作物。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了100萬元。2019年,永興村的蒲公英長勢喜人,訂單小辣椒也喜獲豐收,村集體收入達到127萬元,并帶動全村及周邊400多人務工,其中貧困戶44人,2019年村集體發放工資60萬元,給貧困戶分紅8.9萬元。今年村里又流轉40公頃土地,種植中藥材和反季節蔬菜,同時,探索延長產業鏈,增加附加值。
錢袋鼓,村民樂
如今,永興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,產業發展實現了良性循環,全村實現了由“資金輸血”到“產業造血”。
村子變美了,變靚了,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了。“我們村里的變化是一天一個樣。”村民楊文群說,“白天干活,吃完晚飯跳跳廣場舞。以前兜里沒錢、心里發慌,誰有心思去跳廣場舞?”
永興村村集體的“錢袋子”鼓了,開始反哺村里的民生和公共事業。
145平方米的村衛生室改善了村民就醫條件,修建的村民健身廣場讓村民不再發愁“健身去哪兒”的問題;村室、鄉村大舞臺和宣傳長廊建起來了,99座橋涵和71眼機井的修建工作也已完成,連續多年為考上大學的學生、表現優秀的黨員、環衛工人等人發放獎勵。
馬大虎介紹,下一步,永興村將繼續豐富經濟作物的種類,同時不斷延伸產業鏈,促進蒲公英等產品的深加工,鞏固擴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,持續改善村容村貌,提升村民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