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4日,《亳州晚報》報道了市區光明小區加裝電梯一事,引起社會熱議。不難看出,老舊小區居民對加裝電梯愿望強烈,希望能早日享受到電梯帶來的便利生活。
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不是新話題。近年來,省內外加裝電梯的城市越來越多。在光明小區電梯改造中,處處能見到“他山之石”的影子:征集民意、居民按比例分擔資金、政府給予財政補貼、勘察設計、正式施工……成功經驗“拿來主義”,幫了業主們不少忙,少走很多彎路。
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無論是征求意見,還是勘察設計,都是“小區業主跑在前面,政府部門跟在后面”。隨著電梯加裝試點工作的推進,政府才走到群眾前面,召開協調會,組織住建、自然資源和規劃、財政等部門,對試點加裝電梯協議及相關方案進行聯合審查,打開“綠燈”,電梯加裝安裝開始上演“加速度”。
小電梯折射大民生。我市20年以上的老舊小區大約有200個,意味著還有很多居民需要加裝電梯,尤其是行動不便的老年人,他們對電梯的需求更為迫切。由此可見,我市老舊小區電梯加裝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如何才能做好這項民生工程呢?
首先,應制定一套成熟可推廣的“標準”。從加裝電梯試點可以看出,光明小區走的是“綠色通道”,這顯然不適合其他小區。要想推而廣之,政府部門就需要制定詳細而且操作性強的“辦事指南”,打通政策通道。這樣,其他小區的業主才能知道怎么辦、找誰辦,做到有的放矢。
其次,要形成長效機制,保證政策落實。任何一項政策,如果落實不下去,群眾就享受不到實惠。加裝電梯涉及住建、發改、自然資源和規劃、財政、市場監管(特種設備)、消防、城管、生態環境等部門以及有關管線單位,很容易出現“九龍治水”的局面,不僅形成不了合力,還會互相掣肘。
最后,要處理好相關方的利益。加裝電梯有可能會影響到個別業主尤其是一樓業主的利益,如采光和隱私,如果沒有他們的同意,電梯想落地也會非常困難。政府應積極引導,盡可能劃大同心圓,處理好各方訴求。
電梯就像是政府和群眾之間的連心橋,要想讓更多的群眾感受到政策溫度,加裝電梯除了要有民生“溫度”還要有政策“速度”。希望試點工作結束后,我市相關部門能及時總結經驗,吸收成熟做法,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制定出臺相關政策,有序推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工作,讓民生政策乘坐“電梯”早日惠及更多的群眾。